女理发师给茕居白叟理发只收1元:剪不掉的是情面
当下,1元钱能做什么?一份报纸、一个馒头、一次打包费……对它的价值,每个人有不同的了解。
但在大渡头区九宫庙大街九怡社区,有一家存在20年之久的理发店。老板、店员一向都是一个人——本年69岁的游淑君。对身体有残疾,或是上了年岁的茕居白叟,她一概只收取1元。顾客们都说,这是一家有情面味的店,游孃孃给我们理发,剪掉的是头发,剪不掉的是情面。
4日上午8点,几经探问,重庆晚报记者总算找到这家有情面味的店——在一条冷巷中,小得连当地居民都叫不出姓名来。
冷巷里有一座赤色房子,建于上世纪90年代,原是重钢托儿所所在地。现在这儿一字排开5间门面,游淑君的理发店坐落榜首间,没有招牌,没有店名,卷帘门已有锈迹,一张几近散架的靠椅放置在卷帘门左边。
“这是‘信号灯’,假如放在外面,表明今日要经营,反之亦然。”一位了解状况的居民自动给重庆晚报记者介绍。
10分钟后,一位身着黑色针织T恤的老太,来到门前掏出钥匙。她便是游淑君,看起比69岁的年岁要年青不少。
镜子、台桌、吹风……与理发相关的物件,简直占有店里多半方位,还有4张让顾客排队歇息的方凳,剩余的地盘留给了升降椅和她理发时站的当地。
“小点没得啥子,租金廉价,现在不到500元一个月,曾经就100元多点。”游淑君笑呵呵地说。
除了记住这位顾客姓邱以外,游淑君还知道白叟家本年83岁,在九宫庙住了多半生,前两年才和孩子一同搬到九龙坡区杨家坪。
“差不多每次回大渡头,都是为了到游孃孃这儿来理发。”得知重庆晚报记者正在采访游淑君,邱老太自动介绍起来。
她说,每次都是自己搭乘公交车来,不想费事子女。在九宫庙车站下车后,穿过马路,3分钟不到,就来到阳明佳城小区旁的这条冷巷。巷子仍是本来的容貌,对在重钢退休的邱老太来说,一切都是那么了解和亲切。
邱老太坐下后,游淑君左手拿梳,右手上的推剪在头发上熟练地游走,丝丝青丝顺着她的指尖往下落。
重庆晚报记者这才注意到,邱老太所说的木梳,除了坠落一颗齿,骨架也已断掉,用细铁丝和棒槌绑着。
邱老太说,现在自己住家楼下就有好几家理发店,不嫌车程波动到这儿来理发,便是由于游孃孃的小店里,有一种在其他理发店里感触不到的情感。
游淑君的店里,除了木梳子,还有镜子、坐凳、升降椅……,20年时刻,都是如影随形。
邱老太这边还没忙完,又有一名年青男人来到店内。上午10点过,4个排队的顾客已坐满了方凳。
“我从读书开端就在这儿剪头发,游孃孃把握得到我的头型。”35岁的顾客张先生告知重庆晚报记者,游孃孃最开端单剪只收2元一次,现在也只收7元。
张先生介绍,自己曾经住在技光村,离游孃孃的理发店也就300多米。现在婚后搬到沙坪坝区小龙坎,仍不时开车回来剪头。“价格实惠公正是一回事,主要是请游孃孃理发,早就成了我一种习气。”
1966年,17岁的游淑君进入大渡头饮食服务企业。虽是饮食服务企业,但也供给理发服务。她便是从那年开端,入了理发这一行。
到正午1点30分,游淑君服务了7位顾客。其间两位染发的顾客,包含剪短、上药水和染色,前前后后忙活2小时,每人也仅收费30元。
用游淑君的话说便是,自己的小店相当于一个报到站,“要是几个月下来,某一个了解的老顾客都还没来,我就知道多半是走(逝世)了。”
重庆晚报记者还注意到,包含新工一村的李婆婆在内,两位上了年岁的顾客,游淑君只收了1元。
“岁数大了,都是70多岁的人了,又无儿无女。”游淑君说,标志性地收点钱,白叟们才不会觉得丢了自尊心,也便利下次再来。
“刚开端时,大人理发只需1角7分钱,小娃儿更是只需1角钱。”游淑君清楚地记住。
1998年,饮食服务公司的理发店歇业。公司本来给游淑君组织了其他岗位,但干了32年的老本行说丢就丢,不免有些不舍。纠结几个月后,49岁的游淑君挑选退休,并在现在的方位开了店,一转眼又是20年。
自己开店,价格就灵活了许多。大约在18年前,游淑君立了一个规则,身体有残疾,或是上了年岁的茕居白叟,一概免费。
本来,老家在长寿区的游淑君,爸爸妈妈逝世得早,自己跟着阿姨长大。特别的生长环境,让她深知困难人群的不易。
但是,好几个熟络的顾客由于她免费后,再也没来过理发店。后经探问,才得知这些顾客感觉占了廉价,心胸内疚。就这样,大约15年前,游淑君开端标志性地收5角钱,直至今日的1元。
52年岁月,游淑君也从当年的青翠少女,变成饱经沧桑的白叟。理发店涨过几回价,到现在的7元。关于特别集体,还从始至终坚持着1元的价格。对那些行动不便的老顾客,游淑君在空余时还上门服务,也仅收1元。
长子许先生告知重庆晚报记者,母亲早已到了颐养天年的岁数,自己屡次劝她不要开店了,“但她犟得很,底子不听。”
终究,许先生想到一个折衷的方法:母亲持续开店,每天早中晚餐由他供给,且正午饭一定要回家吃。游淑君容许了。
“简直每天都有老顾客、老街坊从外区过来。”许先生说,母亲一边给他们理发,一边谈天谈心,感觉她活得十分充分,比每天闲在家里看电视或坐在茶馆打麻将好多了,“也算是一种健身的方法。”
45岁的养路工康师傅,当天上午浑身尘灰地来到店内,除了7元的理发费,刮胡子的2元游淑君没有收。康师傅一向不停地道谢。
54岁的周帮群,是当天上午染发的两名顾客之一。“真的是物美价廉。”靠摆摊卖稀饭包子日子的她,文化程度不高,想不出更多的赞许之词。
用技工村便利店老板、经常到游淑君店里理发的李先生的话说,或许游孃孃剪得不行时髦,不行花哨,但她的剪刀下,流淌着一股温情,这股温情就叫“人都在,席不散”。
假如非要用大白话来阐释这股温情,那么下面这段重庆晚报记者与游淑君的对话,再合适不过了。
——“基本上冬季上午9点开门,其他几个时节早上8点半左右开门,一般都是下午6点关门。当然,假如店内还有客人,就得剪完了再走。”
——“不,我现在每个月退休薪酬有2800多元,老伴过世得早,我也没啥病,这些钱彻底够开销了。政府方针好,曾经每个月还要缴税,现在都给免了。”
——“你看嘛,我连店头(招牌)都没得,服务目标简直清一色老顾客。人家都是冲着我来的,要是找个人的话,他人心头会不舒服,我也不放心。”
——“均匀下来每个月2000多元的姿态。我都这把年岁了,钱真的不是很重要了。现在我们都住高楼大厦,或许很难体会到曾经那份邻里爱情,这种爱情,是无法用钱来衡量的。”
推荐灶具